
学术观点,对于最新海外NFC系统源码/理财系统/三级代理/可自定义产品✅项目合作 二开均可 TG:saolei44✅而言,这一点很主要。
中新网上海9月28日电 (记者 陈静)初秋的上海,位于国福路51号的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示馆(以下简称“宣言馆”)每天迎来不同的参观者。记者28日获悉,幸运的话,参观者会遇到大学生和小学生讲解志愿者分场景讲解“真理”的故事。 百年前,陈望道先生在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,误蘸墨汁,从此人们知道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”。百年后,他曾居住过的米黄色小楼成为“永远不下课的课堂”“永远打开的教科书”。这里不仅是社会各界感悟历史的课堂,是大学生触摸红色血脉的一扇窗口,也是小学生学史明理、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实践场所。“星火”队员为参观者讲解。(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) 在“宣言馆”,有一支“星火”党员志愿服务队(以下简称“星火”队)。一批批复旦大学师生围绕一本书、一个人、一件事宣讲《共产党宣言》的诞生、中译、传播、影响;讲述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及其追寻真理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故事。陈婉金从2022年起加入“星火”队,至今已有三年,她也从一名本科生成为研究生。她说,在2020年入学的时候,自己的辅导员就是一名“星火”队员,开学第一天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她走进“宣言馆”,了解陈望道老校长的故事,深受触动。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后,她加入了“星火”队,希望把“信仰的故事”讲下去。 据悉,近年来,“星火”队培养出17名基层选调生,15人到全国各地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,还有一批走上中小学讲台继续传播“真理的味道”。 在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“星火”队坚持在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宣讲,每名队员正式讲解前的相关阅读量都达10万余字。为将党的历史讲活,“星火”队定期开展“望道”读书计划,深入研习红色故事,挖掘鲜活的细节,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、载体,让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立体地呈现。 同时,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,直观地展示理想信念的实质,“星火”队探索开展分众式讲解,打磨形成个性化讲稿,并根据听众互动反馈进行动态更新,让所传递的价值成为受众可理解、可亲近、可模仿的精神互动。“星火”队还基于场馆开发沉浸式学习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。队员们化身场馆“NPC”,通过剧情设计、角色扮演、任务折页等让参与者体验“跨越百年的信仰对话”,深化理论学习实效。 据悉,“星火”队积极参与支持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探索,例如:开发“最是信仰能致远”系列课程,打造中学校本思政课程,联动中学的“望道”党史研习社开展导师领学等活动。“星火”队还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“小火花”训练营活动,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传承“宣言精神”。据悉,至2025年8月,“小火花”训练营(第一期)活动顺利完成。最近,第二期训练营正式启动。“小火花”训练营(第一期)活动顺利完成,第二期训练营正式启动。(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) 来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孙羽天就是第一期训练营中的一朵“小火花”。她说,很骄傲能够成为“小火花”中的一员,从陈望道爷爷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故事中,自己感受到革命前辈对理想的坚定追求。“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会发光发热的小火花,大家一起努力,就会成为建设社会的大力量。”孙羽天表示。 同为“小火花”的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的李瑾瑜也表示,在几个月的时间里,自己每周五下午都会来“宣言馆”学习讲解,了解陈望道爷爷的故事,获得很多启发。她说,“真理的味道特别甜”,这是因为信仰的力量。陈望道爷爷在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,但他没有退缩。“在学习中,我要给自己设定目标,不怕困难,为之努力。”小姑娘表示。 “让孩子从小就触摸到历史的脉搏,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根本追求。”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大队辅导员刘嘉莹对记者表示,复旦大学烈士雕塑纪念广场、陈望道旧居等都是最生动的教材。我们查阅很多资料、实地走访、深入学习,然后掰开揉碎了,用童言童语给孩子们讲解,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。刘嘉莹说,“小火花”讲解员们除了更深入地理解历史,在语言表达能力、逻辑思维、课外知识拓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。 “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懂得中国共产党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,从兴业路到复兴路’一路奋斗的艰辛和不易。”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大队辅导员李晓斌老师说,“我们要开展儿童化的政治启蒙,注重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,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;要以组织化、趣味化、现代化的手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。”他认为,“小火花”训练营就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一次创新实践,孩子们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了解党史故事、学习讲解本领,用先锋榜样人物故事,激发不断进取的动力。(完)--> 【编辑:胡寒笑】
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中国科协9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首个全国科普月新闻通气会,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《新疆科普70年》和《西藏科普60年》蓝皮书显示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,两地科普事业经历起步探索、发展与创新等阶段,实现历史性跨越。-->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、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,在此重要历史节点,中国科普研究所推出《新疆科普70年》和《西藏科普60年》蓝皮书,较为完整、系统地介绍两地科普事业的发展历程、工作成就和历史经验,也是该所关于区域科普领域的最新智库成果。 中国科普研究所表示,新疆、西藏科普蓝皮书,对新疆、西藏科普事业进行全面总结,展示科普为民、科普兴边,彰显科普促进民族团结进步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成效,为推动新疆、西藏科普高质量发展,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历史智慧。 蓝皮书显示,科普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、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,始终与新疆、西藏的发展紧密相连,取得了显著成就,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,形成了具有新疆、西藏特色的科普模式。 数十年来,新疆、西藏科普事业围绕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,紧密结合当地实际,注重与民族文化、社会发展相结合,开展了一系列涵盖医疗卫生、环境保护、农业生产等领域的科普活动,促进科学技术逐步成为新疆、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,帮助各族民众在物质上摆脱贫困,在精神上摆脱蒙昧,在优秀传统文化上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并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。 蓝皮书具体数据显示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,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科普组织网络,建成区、地、县三级科技馆体系,打造“科技之冬”“百会万人下基层”“科普母亲”“百名院士、千名科学家、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”等品牌活动,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3.97%提升至2023年的10.60%,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已处于新发展阶段。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,从无到有已建成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、拉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、聂荣县科技馆等现代化科普场馆,全区流动科技馆展品已增至14套,实现地市全覆盖,农村中小学科技馆已增至300余座,实现县域全覆盖。西藏自治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1.93%提升至2023年的7.60%,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处于稳步增长阶段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